1994年,我国《东方时空》栏目组录制了一期特别节目,对电影《英雄儿女》中“王芳”的原型人物解秀梅的儿女们进行访谈,不料瞬间引起了轩然大波。
图片
原来,解秀梅老人如今卧病在医院治疗,生命垂危,而堂堂志愿军一等功女英雄,竟然面临着无钱看病的窘境。
她的坎坷经历怎能不令所有同情和关心她的人们为之唏嘘不已,人们也不免感到好奇,这些年女英雄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?这一切又是怎么回事呢?
1932年腊月,河北高阳县的解家添了个女娃,爹爹给孩子取了个北方常见的十分女性化的“秀梅”为大名,解秀梅因为家贫上不起学,直到九岁了才跟着游击队长学认字。
虽然没上过学,但解秀梅打小就机灵,经常给游击队放哨,送鸡毛信,见到鬼子和伪军来了就敲响铜锣,然后麻利钻地进水沟,等到鬼子走了才出来。
图片
土改那年冬天,村里要排演《刘胡兰》,让年轻的解秀梅来扮演女英雄。她举着木头铡刀往台上一站,正气凛然,英姿焕发,登时就让台下老少爷们红了眼眶,拍烂了巴掌。
1950年正月十六,解秀梅剪短了辫子,把头发塞进军帽,背起了蓝布包袱,挤到县武装部登记处。
办事员扶了扶眼镜:"女同志么,好啊好啊,去文工团咋样?"
只要能上朝鲜战场,去当什么兵都能接受!解秀梅挺直腰板,马上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,胸前的大红花被北风吹得直打颤,就这样,她光荣参了军。
图片
不久,解秀梅就跟随68军的战友们奔赴朝鲜战场,跨过鸭绿江后,她随着部队背着铁锅和米袋,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朝鲜半岛的山林中。
文工团女兵们住的是炮弹箱搭的窝棚,夜里零下二十度是中原大地未曾体会过的寒冷,她们经常会被冻醒,天亮后还要跟着炊事班上山挖野菜。
解秀梅的手背被冻得全是一道道血口子,她却愣是不吭一声,有时还哼着梆子腔,鼓励战友们继续加油。
有一天,文工团去前线部队慰问演出,不巧遇上了敌机轰炸。等到硝烟散尽后,手风琴也被炸得只剩个铁架子,战士们的心情都低落到了谷底。
解秀梅一看大家都无精打采的样子,便捡了俩破搪瓷碗,一边敲着节奏,一边唱:"同志们,听我言,今天咱们换新弦……"
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革命乐观主义精神,忍不住咧着干裂的嘴,笑出了泪花。
图片
随着前线战事越发激烈,伤病员更加多了,医疗队人手短缺,解秀梅和文工团战友们也加入到抢救队伍之中。
有一天夜里,野战医院抬来个侦察兵,两条腿冻成了冰柱子。卫生员急得直跺脚,帮着他又搓又揉的,但效果让人不佳。
眼看着伤员的气色越来越差,解秀梅急在心上,便索性扒开军装,抬起侦察兵的双脚,直接往自己怀里送……
侦察兵苏醒后,迷迷糊糊看见个女兵在给自己焐脚,还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呢。等到缓过劲儿来,大小伙子马上就感动哭了:"等俺伤好回了前线,非剁他十个八个洋鬼子来答谢你…..."
在解秀梅的记录本上,全部都记着伤员们的故事:李凤林带人端了敌人指挥部,魏振宗拿扁担挑了两个美国兵……之所以详细记录这些,一是为了记住每个伤员的信息便于沟通照顾,二也是为了激励自己。
昏黄的煤油灯下,她不是咬着铅笔头改唱词,就是用冻僵的手指头记录战友们的英勇事迹。
图片
这天,天上又传来一阵阵闷雷似的轰鸣声,野战医院又遭敌机疯狂轰炸了,大家赶紧撤退,去东边的防空洞躲避。
解秀梅刚跑到外头空地,想起草房里还躺着一个叫李永华的重伤员,因为前些天挨了燃烧弹,根本走不动路。
她毫不犹豫地转身往回走,不料,这时敌人扔下一颗汽油弹,"咣当"砸在房顶上,顿时滚滚热浪,掀得人睁不开眼。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,棉袄后襟烧得噼啪作响,赶紧扑灭之后,便背起李永华就往屋外走。
敌机低空掠过来,对着他们就是一顿猛扫,一颗颗子弹追着打,地上瞬间尘土飞扬,把李永华急得捶她肩膀:"妹子,撒手,你自己赶紧跑吧,带着俺的话,咱两人都得交代在这里!"
"闭上你那嘴!"解秀梅继续背着他钻进弹坑,伏在地上,刚好躲过了敌机的子弹。
机枪扫射后,天上的敌机又开始往下扔起了炸弹,解秀梅没等李永华反应过来,一个虎扑把他压在身下。
“轰!轰轰”的声音响起,弹片四处飞溅,堪堪擦着她的脊梁骨过去,棉絮混着血沫子飞起来……
解秀梅顿觉眼前发黑,背上一阵火辣辣的疼痛,继续咬着牙,背起李永华接着跑。两人成功钻进防空洞后,解秀梅再也支撑不住,倒在地上陷入了昏迷。
李永华摸摸她后背,手上顿时湿漉漉一片,借着洞口亮光一看,好家伙,竟然满手都是鲜血。
经过手术抢救,解秀梅勉强活了过来,而她英勇救战友的事迹,很快就在前线传扬开来。
"那丫头片子力气真大,背着个大老爷们,跑得比兔子还快!"
“你不知道当时多危险,敌人的飞机就在他们头顶上扔炸弹,幸亏她躲得机灵。”
图片
三个月后,部队召开表彰大会,彭老总紧紧攥着解秀梅的手,用幽默的语气给予表扬:"花木兰见了你,恐怕也得喊声师父!"
解秀梅十分不好意思,连忙回答:“这是我应该做的啊。”随后,她的眼睛看着胸前的一等军功章,幸福得直犯晕:“我这就拿到奖章啦?”
1952年,解秀梅作为志愿军文工团代表,与战友英雄们坐上绿皮火车踏上回国之旅,抵达了北京站。
在表彰大会上,解秀梅生硬地攥着演讲稿子,手心直淌汗,都快把字洇湿了,虽然不敢抬头看台下黑压压的人头,但仍然觉得眼晕。
看着台上拘谨的女英雄,大家笑着鼓掌鼓励,气氛十分友好,慢慢地,台上的她也就平复好了心情,也能活灵活现地说起战友们的事迹,这些家常的语句却让大家身临其境,效果感人肺腑,最后硬生生把坐前排的女学生都给听哭了。
这一天的中南海怀仁堂,解秀梅在队列中捧着花束,老远望见主席和其他领导人走过来,心里既激动又紧张。
等到主席到了跟前,解秀梅瞅见他老人家鬓角的白头发,突然想起了自家的爹娘,情难自抑,眼泪刷的一下忍不住流了下来。
老人家看见了,连忙用手在她背上轻轻拍了两下,表示安慰。解秀梅忍不住扑进了他的怀里,就像女儿见到了多年未见的父亲一般撒娇。
有位新华社记者举着相机正在对焦,见到这一幕,赶紧按下了快门,记下了这个宝贵的历史瞬间。
1956年,国内要拍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,也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《英雄儿女》,作家巴金先生找到志愿军文艺老战士解秀梅,当成原型人物采访。
解秀梅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战场日记,眼含着热泪,将一桩桩事迹讲给他听。当巴金翻到"李永华"那一页,拿起钢笔尖顿了顿:"后来这排长怎样了?"
解秀梅站起来,转身擦擦眼泪,看着外头的飘雪,半晌才说:"打上甘岭,人没下来。"
图片
不久,解秀梅转业到了徐州,成了一家工厂的团支书,每天扛着浆糊桶,满街贴标语。
有一次,解秀梅看到烈属发补助名单上,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,立刻对着办事员拍桌子:"这是怎么搞的,我手脚齐全的,跟烈士家抢甚么救济!"
办事员本来是有心巴结,这下子吓得赶紧把她名字划了,此后路上看见她过来了,马上想办法躲开。
1976年,解秀梅带着全家搬到了石家庄,此后印刷厂的老锅炉房成了她的新战场。
工人们经常看见这个瘦老太太像个劳动模范一样的拎着凉白开,勤勤恳恳地挨个机台送水,却从未听她说起过自己以前的人生经历。
图片
1994年,《解放军生活》的尚方编辑听说她住在石家庄,专程找过来采访,却得知她本人已经住院很久了。
解秀梅躺在病房里,身体瘦得脱了形,她的闺女却攥着缴费单子,蹲在走廊里悄悄抹眼泪。
解秀梅的儿子则是在楼梯拐角抽闷烟,对着尚方编辑无奈表示:老太太这一病时间太长了,家里的存折早见了底,外头还欠着三万块钱……
尚方听了大吃一惊,连忙说,你家老太太可不是普通退休职工,应该享受更高的医疗待遇啊,怎么还会自己家花钱,要不你回家去找找你母亲的军功章,拿去军区找领导想想办法吧。
解秀梅儿子愣住了,回到家里翻箱倒柜,看到红绒布盒子放着母亲的所有“宝贝”,连忙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擦干净,揣着去了省军区。
当天下午,两辆军用绿色吉普抵达了医院大门,带头下车的老将军赶进了病房,惊得医务人员当场呆住。
很快,电视台获知消息,立即派了记者前往解家采访,才让全国人民重新知道了解了英雄儿女解秀梅的事迹。
图片
节目播出后,解秀梅的病房窗台上堆满了各界人士的慰问信、中学生叠的千纸鹤、老志愿军捎来的搪瓷缸子——上头印着"赠给最可爱的人"。
1996年,解秀梅病重逝世,出殡灵车经过印刷厂,老工人们突然齐刷刷喊起号子:"叫同志,莫停留,到战场上要立功……."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